【焦点观察】严峻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生长的七个新机会

发布时间:2020-04-12 浏览次数:668

1

在危机中看见机会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丘吉尔”

 

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超乎预期的漫长假期,而当大家都在忙着谈论病毒的时候,两位商界领袖推出了自己的新计划。

 

美团王兴力推“无接触配送”系统,并率先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牵手,发布首个“无人配送行业联合倡议书”,成为服务标准的制订者;阿里马云强推“在家办公系统”,在线办公软件“钉钉”在一波向小学生公开在线求饶的戏谑公关中,力压微信、攻下苹果APP下载的No.1。

 

可见,遭遇危难的同时,新机会的窗口也打开了。只不过,危难往往是显性的,而机会则是隐性的。正如一季度我国的新能源车市表现不佳,也正如疫情席卷全球的半个月内美股四次熔断。所幸,我国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复苏在望,聚焦那些隐藏的新机会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下的头等大事。为此,百人会综合各方意见,梳理出以下7个产业生长的新机会,供业界人士参考。

 

2

把握好产业发展的7个新机会

 

新机会1:把握鼓励汽车消费窗口期,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飞机、高铁、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这些大众日常出行的传统交通工具,成了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出行方式。网约车、顺风车这些新兴的共享出行工具,也被人们冷落。乘私家车出行成了人们最理想的交通手段。

 

“疫情过后,会有一波以家庭为主体的购车高峰出现”,成为汽车生产厂家、经销商、专家的共识。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瞅准这个机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和新能汽车消费的政策。

 

中央政府层面,已连续5次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其中2次明确表态,要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

 

2月16日,《求是》刊发重要文章指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增加号牌;2月20日,商务部表示,将会协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和开展汽车以旧换新;2月24日,工信部发文表示,要重点支持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适当开放限购、积极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引导政策;3月13日,发改委等23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3月26日,商务部服贸司表示,商务部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以旧换新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地方政府层面,截止3月27日,已有9个城市及地区出台了落实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包括:广东省佛山、广州、珠海,深圳市,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浙江省杭州市,江西省南昌市。以下为来自网络信息的不完全统计:

 

 

* 点击表格获取清晰大图

 

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给了新能源汽车一个宝贵的窗口期,特别是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多次提出的“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的要求,更给了新能源汽车攻破限购地区壁垒的尚方宝剑。

 

然而,有一个变量必须引起车企的注意,那就是央地两级政府发布的政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既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也鼓励购买燃油汽车。这与此前多年,中央和地方多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抑制燃油车消费的做法有了些许差异。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全面鼓励整体汽车市场的消费政策,对于燃油车的好处远远大于新能源车,甚至会一定程度削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意愿。

 

新机会2:“新基建”助力充电桩产业提速

 

3月4日,国家再次强调要加快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内的七大“新基建”建设进度。从某种程度上看,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和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这一政策利好,也是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剂强心针。加快充电桩建设及布局,将直接改善用车环境,间接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售120万余辆,整体保有量接近400万辆。截止2020年1月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新能源车桩比为3.5:1,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据估算,2020年我国充电桩设备市场空间为1165亿元,2025年为2378亿元。

 

企业普遍对“新基建”持积极态度,宁德时代与福建百城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将占股49%入局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国家电网2020年充电网建设预计投入50亿元;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大中表示“我们早已做好计划,加快投资和产业布局”,根据南网的计划,未来四年间将投入250亿元用于充电网络建设。

 

不过,企业摩拳擦掌的同时,还需要提示避免一个误区。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提示建议,行业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停车与充电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上,减少公共充电站建设的盲目性把停车难、充电难结合在一起,到停车的地方去充电,这是最好的、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新机会3:加速推广公共运营车辆电动化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具备长期战略思维,撇开当下由于疫情对汽车消费抑制带来的短期影响,从长远看,全球范围电动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

 

近日,工信部组织召开会议,提出将组织行业力量开展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发改委联合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也指出要鼓励公交、环卫、出租、通勤、城市邮政快递作业、城市物流等领域新增和更新车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相关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车在公共领域的推广和使用。例如,北京市、南京市、莆田市、雄安新区等地都出台政策,在物流、货运、公共交通等领域实现用车新能源化。

 

在本月16日工信部装备司组织召开的视频会议中,参会人员普遍表示,公共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频率高,不仅能减少温室汽体排放,而且可以同步促进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应用模式创新,对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

 

新机会4:加速建立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产业链

 

3月26日,工信部印发《202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探索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模式,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同时,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建立梯次利用产品评价机制。依托“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健全法规,督促企业加快履行溯源和回收责任。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19年发布的《让动力电池流动起来——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资产运营管理》课题报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从2015年的16GWh,发展至2018年的576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按车用动力电池5-8年使用寿命测算,2014年投产上市的动力电池在2019年开始进入批量报废期,2020年电池退役量将面临更大提升,如何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同时,动力电池的梯次回收利用将有助于降低车辆使用成本,进一步缓解消费者的电池寿命焦虑,对推广新能源汽车普及也有着重要价值。

 

新机会5:聚焦用户体验,调整汽车产品设计思路

 

消费者是汽车产业链的最下游,消费者是否买单是检验产品的最高标准。2020年新能源补贴将完全退出,疫情放大了消费端对产业的影响,进而加速了企业面对市场的进程。

 

疫情倒逼着车企加速创新,将眼光聚焦在消费者实实在在的用车需求上,以良好的用户体验的目的,调整车企的产品设计思路。

 

疫情爆发以来,多家媒体、市场机构以“疫情后的汽车消费”为题展开了用户调查。数据表明,受疫情影响,车内自带消毒等健康相关类配置,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新需求;同时,疫情刺激了首购车群体的购车意愿,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意向购车比例在提升。

 

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被一些车企迅速捕捉,不少汽车厂家开始将健康理念融入产品功能设计,增加搭载健康相关的配置,例如:空气消毒净化,体温、心率监测等健康功能。

 

对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表示,“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汽车驾舱具备作为空间的属性”,受疫情影响,产业本身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说健康概念的提出,“原来汽车我们讲‘四化’,以后可能搞不好又得加一化,‘健康化’”

 

其实,在出行空间更健康、更安全的需求之外,不少新能源用户更关注电动车与燃油车功能的差异化,简而言之,就是智能化和便利性配置。比如人机语音交互替代按键操作、比如APP软件操控替代传统车钥匙等,这些都是用户能直接看得到的体验升级,尤其受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而在这一方面,电动车显然更具优势。

 

新机会6:无人配送无接触出行现新机

 

疫情刺激了无人化的末端配送需求,出于安全防疫的考虑,“无接触配送”概念迅速兴起。疫情期间多家电商、物流及自动驾驶企业纷纷将产品投入试点,用无人配送的方式为医院、小区、商业区配送医疗及生活物资,例如在北京市顺义区,美团投放无人配送车为居民提供送菜服务。根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间,80%的包括交付都将自动进行配送。

 

此外,鉴于减少接触以阻断病毒传播的新需求,无钥匙进入、语音交互、手机APP远程操控、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风险提示等功能被消费端青睐。例如蔚来的NOMI机器人,以语音交互替代用户接触式操作频率。再比如结合车辆GPS行驶记录以及官方发布的疫情状况,系统可以判断该车辆是否在近期到访过疫区,提示用户进行自检防御,或提示注意周边车辆。

 

2月24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在政策层面,再次强调了智能网联汽车的重大战略意义。疫情解锁了无人配送的落地应用,也加速了相关智能汽车技术的升级应用,而这些,都将成为加速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智能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根据车百智库的研究,疫情刺激了短期内无人配送的市场需求,但是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安全监管难”等诸多问题,需要从尽快建立管理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与准入体系,并从全行业角度推动建立产业共识,逐步扩大示范应用。(参看《无人配送在国内商业化的现状、挑战及建议》)

 

新机会7:本土企业海外并购时机来临

 

受益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企业近年来逐步加快走出去步伐。

 

整车出口方面,根据车百智库统计,2019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2.05万辆,同比增长209.39% ;低速电动汽车出口量为18.65万辆 ,出口国家包括孟加拉、印度、韩国、菲律宾、意大利、智利、尼泊尔、以色列、加拿大、巴西、荷兰等。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也加快在海外投资的步伐。新能源汽车与零部件企业主要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建厂,动力电池领域企业则集中在德国和波兰。

 

3月中旬疫情全球化蔓延加速,国际车市急速转冷,购车需求延后。国际车企的生产节奏逆向受阻,加之零部件供给受供应链全球化的影响面临“断链”风险,国际企业资产周转率降低,收入和利润预期降低,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车百智库认为,当下的国际产业环境,有利于国内企业趁此机遇加大海外并购力度,获取全球优质行业资源,缩短与国外汽车产业的差距。

 

2020年,对新能源汽车来讲,是转型的一年,是关键的一年,是难过的一年,是拼才有出路的一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也要面对转型转向中的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撰稿 / 沈承鹏 菲菲

九紫新能【JZXN】
1.18美元 -0.29 (-19.73%) 2024-12-09 12:14:39